河北省一向稱為“燕趙大地”,這是由于春秋戰(zhàn)國時期屬于燕國和趙國。戰(zhàn)國時期的《周禮·職方志》最早提到“河北之地”,《戰(zhàn)國策》也有記載:趙有河北。唐朝正式設(shè)置“河北道”,道為今天省級行政區(qū)劃。1928年國民黨建河北省。所以河北作為行政區(qū)劃名稱最早出現(xiàn)是在唐朝。至于河北省的簡稱“冀”是因為這里屬于古代九州的冀州,“冀”是希望、希冀的意思,“冀州”就是寄予希望之州。
1、石家莊
原為一個不足二百人口的冀中平原小村莊,屬于清代正定府獲鹿縣,20世紀(jì)初晚清政府修建了京漢鐵路(今京廣鐵路)和正太鐵路(今石太鐵路),經(jīng)過此地時把火車站建在石家莊村,于是本地區(qū)中心城市逐漸由古城正定轉(zhuǎn)移到石家莊村。1925年北洋政府設(shè)小城鎮(zhèn)石門市,取石家莊村和休門村首尾二字。1947年12月26日,中共正式設(shè)置石家莊市。石家莊是新中國建立前解放的第一個城市。
2、秦皇島
因島而得名。秦皇派人渡海求仙的傳說,成就了中國唯一一座以皇帝名號命名的城市。歷史上的秦皇島指的是現(xiàn)在秦皇島市海港區(qū)老碼頭附近的小半島,方圓不到一平方公里,也就是現(xiàn)在的東山公園。經(jīng)過歷次海浸、海退,直至清朝,秦皇島還是一個近岸海島。
明嘉靖十四年(1535年)版的《山海關(guān)志》最早記有這一地名:“秦皇島,城西南二十五里,又入海一里?;騻髑厥蓟是笙神v蹕于此?!鄙院螅Y一葵《長安客話》也記述了秦始皇從這里派方士入海求長生不死藥的傳說。清光緒四年重修的《臨榆縣志》記載島上有“李斯碑”。這些都說明“秦皇島”的“秦皇”指的是秦始皇。
3、保定
原來以清苑為中心,北魏太和元年(477年)設(shè)清苑縣,五代時被契丹侵兵焚毀,北宋建隆元年(960年),趙匡胤在其祖陵附近的清苑廢城設(shè)“保塞軍”(“軍”是宋遼金時期在要塞所設(shè)的行政區(qū)劃,駐有重兵),984年升為“保州”。1213年蒙古軍隊攻陷金國保州,屠城。1227年蒙將張柔重建城池,1275年元帝取“保衛(wèi)大都,安定天下”之意設(shè)“保定路”,從此有了保定之名。1949年建國后,保定是河北的省會,1968年省會遷往石家莊。
4、唐山
是由市區(qū)的大城山而來。唐貞觀19年(645年)李世民率大軍東征高麗未果,敗軍回京途經(jīng)此地,曾在大城山上屯駐,于是此山遂稱為“唐山”。近代李鴻章搞洋務(wù)運動辦開平煤礦設(shè)“唐山鎮(zhèn)”,1928年建市?!稙纯h志》說:后唐李嗣原曾屯兵大城山,后來后唐姜將軍斬蛟有功,葬此山,“山以唐名,實由于此”。
5、廊坊
宋朝初年,安次縣出了個宰相,名字叫呂端。呂端的父親叫呂琦,呂琦的官職是兵部侍郎。呂琦在任時,他在老家蓋了一所大宅院,就在現(xiàn)在的廊坊市區(qū)。由于房屋高大,遠(yuǎn)近聞名,加上房子的主人是兵部侍郎,所以就成為這一帶的標(biāo)志性建筑,老百姓管它叫“侍郎房”。叫的時間長了,“侍郎房”變成了村名。又經(jīng)過長期的口傳筆寫,慢慢的,就演變成為郎房——廊房——廊坊。1897年,廊坊建火車站開始用“廊房”。1950年后,廊房成為安次縣城,廊房名字的使用率大大提高。老百姓為書寫方便,就把“廊房 ”寫成“廊坊”,以后廣泛流傳,約定俗成,大家就都用“廊坊”了。
6、承德
“承德”一詞最早見于《尚書》中的《周官》篇:“六服群辟,罔不承德,歸于宗周”。大致意思是說各地諸侯無不承受周王的德澤,歸于周的王都。在這里,“承德”一詞意為承受德澤。此外,“承德”一詞在歷史上也曾作為官職名稱使用,元明清時期有一種官職即為“承德郎”。有意思的是,“承德”最早在清代作為地名使用,指的卻是奉天(今沈陽)。清王朝入關(guān)前曾在奉天建都??滴跞?1664年),清政府命名奉天為承德,并設(shè)置承德縣,取承受先祖德澤之意。
7、張家口
堡子里是張家口的發(fā)源地。堡子里(亦稱下堡),明代屬京師宣府鎮(zhèn),為萬全右衛(wèi)地。宣德四年(1429年),指揮使張文始筑城堡,名張家堡。張家堡高三丈三尺,方四里十三步,東南各開一門,東曰“永鎮(zhèn)門”,南曰“承恩門”。嘉靖八年(1529年)守備張珍在北城墻開一小門,曰“小北門”,因門小如口,又由張珍開筑,所以名“張家口”。
8、邯鄲
文獻(xiàn)記載“邯鄲”一名最早出現(xiàn)的時間是殷商末年。而對于“邯鄲”一名的解釋,至今最為流行的則是曹魏時期張晏的說法。按照張晏的解釋,“所謂邯山在東城下者也。曰單,盡也,城廓從邑,故加邑。邯鄲之名,蓋指此以立稱矣?!?。意思是邯山到此而盡,所以叫邯鄲。邯鄲是春秋戰(zhàn)國時期趙國的都城。
9、邢臺
3500年前,曾是商朝的都城。邢作為地名,最早見于《竹書·紀(jì)年》“商祖乙九祀圮于耿,遷邢”?!缎吓_縣志》記載,“邢,戰(zhàn)國時為晉邑,趙襄子采食于此,故有襄國之名。”從此,邢開始稱襄國。后因趙國遷都邯鄲,襄國之名遂自此日衰。隋文帝開皇之初,改稱為龍崗縣。宋宣和二年(公元1120年),龍崗一名被改稱為邢臺縣。元代初期,邢臺屬中書省順德路。明洪武初年(公元1368年),順德路被改名為順德府,邢臺縣為順德府的首縣。清朝基本沿用明制。
1945年9月24日,邢臺解放,建邢臺市。1959年,邢臺市同沙河、邢臺二縣合并,稱邢臺縣。1961年,兩縣一市分家,恢復(fù)邢臺市建制。1984年,邢臺正式升格為省轄市至今。
10、衡水
最初曾是河流名。“衡水”一詞始見于北魏文成帝拓跋浚的《南巡碑》。碑文提到,文成帝曾在信都(今冀州市)的“衡水之濱”舉行過規(guī)模盛大的“禊禮”。這里的“衡水”是河流的名字,也就是當(dāng)時穿越今冀州市境內(nèi)的漳水后一段的別稱,又名“橫漳”或“衡漳”。
到了隋朝開皇十六年,由河北大使郎蔚之,分下博、信都和武邑三縣地,新置衡水縣。縣之名稱,取“漳水橫流”之意。此后,衡水縣名稱歷代沿用。1982年5月,衡水縣所屬的衡水鎮(zhèn)改建為衡水市,此時衡水市、縣并存,至1983年9月撤銷衡水縣并入衡水市。1996年7月,衡水地區(qū)撤地設(shè)市,原衡水市改設(shè)為桃城區(qū)。
11、滄州
一部《水滸》傳天下,無人不知古滄州。秦代即已設(shè)縣置郡;兩漢屬冀州和幽州;北魏熙平二年(公元517年)置滄州,以“鎮(zhèn)遏海曲”,取滄海為名;唐朝滄州為海雄鎮(zhèn),城市人口達(dá)10萬之多;北宋河間府(滄州舊屬河間府轄區(qū))控遏南北,為河北三鎮(zhèn)之一;金代滄州為海上貿(mào)易的重要口岸;元、明、清三代滄州號稱京師之南府,天下之津途?!皽嬷荨币幻加诒蔽何跗蕉辍.?dāng)時從瀛州、冀州各劃出一部分另設(shè)一州,因瀕臨滄海,故取名“滄州”。